一、案例簡介
市民張先生因曾有信用卡逾期記錄,擔心影響房貸申請,在網上看到“專業征信修復”廣告,聲稱可“消除不良征信,百分百成功”。他聯系對方后,對方要求先支付5000元定金,并提供身份證、銀行卡號等個人信息。張先生按要求操作后,對方又以“打點關系”“提交材料”為由索要2萬元。當張先生催促進度時,發現對方電話關機、微信被拉黑,才意識到被騙,不僅損失了2.5萬元,個人信息還可能被濫用。
二、案例評析
上述案例是典型的“虛假征信修復”非法中介詐騙行為,其特點主要有:
1.利用公眾對征信記錄的重視和焦慮心理,以“百分百修復”“快速消除不良記錄”為噱頭吸引目標人群。
2.要求提前支付高額費用,且不斷以各種名義追加款項,本質是騙取錢財。
3.索要個人敏感信息,存在信息泄露、被用于其他違法犯罪活動的風險。
所謂的“修復手段”并無實際作用,征信系統由國家金融信用信息基礎數據庫統一管理,個人不良信用記錄需按規定期限自動消除,任何機構或個人無法違規修改。
三、案例啟示
征信記錄不可“人工修復”:個人信用報告中的不良信息,只要是真實、準確的,會在不良行為或事件終止后保留5年,到期后自動刪除,不存在“花錢洗白”的可能。
1.警惕“征信修復”陷阱:凡是聲稱“花錢可修復征信”“內部有人能改記錄”的,均為騙局,切勿輕信并泄露個人信息、支付費用。
2.合法途徑維護權益:若認為征信記錄存在錯誤,可向征信機構或信息提供者提出異議申請,通過正規渠道核實處理,無需借助中介。
3.保護個人信息安全:不要輕易向陌生機構或個人提供身份證、銀行卡、征信報告等敏感信息,避免造成財產損失或信息泄露風險。
一、案例簡介
市民張先生因曾有信用卡逾期記錄,擔心影響房貸申請,在網上看到“專業征信修復”廣告,聲稱可“消除不良征信,百分百成功”。他聯系對方后,對方要求先支付5000元定金,并提供身份證、銀行卡號等個人信息。張先生按要求操作后,對方又以“打點關系”“提交材料”為由索要2萬元。當張先生催促進度時,發現對方電話關機、微信被拉黑,才意識到被騙,不僅損失了2.5萬元,個人信息還可能被濫用。
二、案例評析
上述案例是典型的“虛假征信修復”非法中介詐騙行為,其特點主要有:
1.利用公眾對征信記錄的重視和焦慮心理,以“百分百修復”“快速消除不良記錄”為噱頭吸引目標人群。
2.要求提前支付高額費用,且不斷以各種名義追加款項,本質是騙取錢財。
3.索要個人敏感信息,存在信息泄露、被用于其他違法犯罪活動的風險。
所謂的“修復手段”并無實際作用,征信系統由國家金融信用信息基礎數據庫統一管理,個人不良信用記錄需按規定期限自動消除,任何機構或個人無法違規修改。
三、案例啟示
征信記錄不可“人工修復”:個人信用報告中的不良信息,只要是真實、準確的,會在不良行為或事件終止后保留5年,到期后自動刪除,不存在“花錢洗白”的可能。
1.警惕“征信修復”陷阱:凡是聲稱“花錢可修復征信”“內部有人能改記錄”的,均為騙局,切勿輕信并泄露個人信息、支付費用。
2.合法途徑維護權益:若認為征信記錄存在錯誤,可向征信機構或信息提供者提出異議申請,通過正規渠道核實處理,無需借助中介。
3.保護個人信息安全:不要輕易向陌生機構或個人提供身份證、銀行卡、征信報告等敏感信息,避免造成財產損失或信息泄露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