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保即社會醫療保險,是參保人提供生活中基本的醫療保障。基本醫療保險包括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和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這兩種,醫療保險只要參保,次月便可以享受醫保待遇,門診、住院、買藥等只要在報銷范圍之內的費用都可以報銷。那平時我們的醫保是怎么繳費的?又是怎樣報銷的?
一、醫療保險繳費標準
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分為個人賬戶和社會統籌賬戶,各地繳費標準不一,一般個人繳納工資的2%+3元的大病保險,單位繳納10%。退休前須有足夠的繳費年限,一般男性滿25年,女性滿20年,退休后就可終身享受醫保待遇。
靈活就業人員按上年度本市職工月平均工資的60%繳納,退休人員不再繳納基本醫療保險。
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沒有個人賬戶,資金全部進入社會統籌賬戶,城鎮老年人、學生兒童、城鎮無業居民以及殘疾的無業居民每年繳納1次。2020年城鄉居民醫療保險繳費的最低標準是250元。
新生嬰兒在出生后即可申請辦理社保卡,參加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每年繳納1次,個人支付100元左右,政府補貼400元左右。
目前一些地區在網上就可以繳納醫保了。
二、醫療保險報銷范圍
醫保報銷范圍可簡述為兩定點、三目錄:即定點醫院和定點藥店;《基本醫療保險藥品目錄》、《診療項目范圍目錄》和《醫療服務設施范圍目錄》。
三個目錄內還分為甲乙丙類。
甲類:100%報銷,使用廣泛,療效好,價格低,甲類藥品目錄由國家統一制定。
乙類:部分報銷,療效更好,價格高,乙類藥品目錄也由國家統一制定,但允許地方調整其中的15%品類和數目。
丙類:完全自付,各地根據國家標準生成自己的標準,可自由調整,在地方人社局官網均會有當地三個目錄公示。
三、醫療保險報銷金額
報銷金額 = (治療費用 – 起付線 – 自費/自付部分) × 報銷比例
起付線:一般在100至2000元之間,超過起付線的醫療費才能報銷。門診的起付線在不同級別醫院分別累計,按一個年度算;住院的起付線是不累計的,按次算。
自費:不屬于醫保報銷范圍內,包括非定點醫院、自費藥品、自費服務等。
自付:屬于醫保報銷范圍內,但是按規定由個人承擔的那部分費用。
不同級別醫院的報銷比例及起付線不同,醫院等級分為甲類、乙類,甲類又分一級、二級、三級。級別越大報銷比例越小,起付線越高。
一級醫院指社區或鄉鎮基層醫院;二級醫院指縣市醫院;三級醫院指省級市級醫院。具體報銷比例依照當地規定。例如北京市的報銷比例最低為85%,最高可達97%。
一般在定點醫院使用醫保卡結算時直接報銷,不需要另外的手續。跨地區治療,不在定點醫院的可能需要其他手續。
四、可參考資料
《社會保險法》2018修訂版
《關于建立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制度的決定》1998年版
除了醫保,其他的補充醫療保險還有大額醫療保險、職工醫療互助保險、商業醫療保險等,大家可以根據個人情況和經濟條件來投保。